一、大学生上网成瘾的现状。
网络,在给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欢乐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效应。部分大学生产生了“网络成瘾”。“网络成瘾”是指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过渡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基本症状是上网时间失控,欲罢不能,由此使心理、生理依赖性,强令终止便会出现戒断症状。如感到空虚、无聊,烦躁,抑郁,甚至出现暴力倾向,患者即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仍难以自控。
目前,大学生网络成瘾已经成为高校管理者、学生家长颇感头疼的问题,经常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有研究显示,在我国既有的网迷总数中,大学生占60%以上。10%的大学生有网络成瘾的症状。出现了中断学业的(包括退学、休学)出现考试不及格,(或学分不及格)。
沉溺于网络,导致旷课节次多受纪律处分。
因为上网,不及格科目多受处分,降级,到了濒临退学的边缘,迷恋上网,上网时间过长,出现病情的,或死亡的。已有在上网整天精神状况恍惚,忽视校规校纪,对事对人漠不关心,逃避现实等症状。
按照新制定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专家把网络成瘾分成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信息成瘾和网络交易成瘾5类。其中网络游戏成瘾占82%,其次是网络关系成瘾,即网恋、网婚等交友方式。
二、网络成瘾对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
(一)、网络成瘾对大学生正常社会化心理的扭曲
1、网络中的不健康内容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心理产生很大危害。
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社会,是一个空前开放的开放系统,超越国界,没有统一的管理者,因而无法受到来自社会控制机制的有效监督和制约。网络的匿名性特点及利益的驱使使网络中存在大量的暴力、淫秽、反动的信息,这对生活目标不明确对周围事物缺乏正确判断能力的大学生构成了巨大的诱惑和威胁,容易通过个体感知,记忆、想象等认知活动,将不健康文化及价值观念内化,导致大学生社会化的偏差。
2、网络世界的非现实性会造成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同危机。虚拟社会缺乏社会构成的基本要素,社会角色的扮演也是虚幻的,它这会给网瘾大学生造成精神打击,产生极大的不解、茫然等情绪,使他们对现实社会产生认同危机,从而不能正常参与社会生活 及大学生正常学习、活动、生活秩序。
(二)网络成瘾对大学生情感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在情感体验的高峰时期,他们的情绪中的喜怒哀乐都有强烈的表现。网络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情感系统的空间,大学生可以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地放纵自己的情感,表达现实世界不能、不敢表达的情感。导致他们在现实世界里不愿意表露自己的情感和接受他人的情感的表达,变得麻木,引起其情感的迷失,行为上的失常。
(三)、网络成瘾对大学生人格的消极影响。
1、网络世界造成网瘾大学生角色认同的混淆
每个人在社会都要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按照角色去演绎自己的人生历程。然而,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人们无法了解对手的言语表情,无法认知对方的社会地位、身份、职业、年龄等基本的个人信息,但却可以随心所欲的扮演离线的“自我”,追求完美的人生,致使现实“自我”迷失,把虚拟世界的“自我”当成现实中“自我”,造成交往心理的失落。混淆了虚拟和现实的角色界限,心理落差大,行为失调,心理健康受到损害。
2、网络世界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完善。
道德(品德)是人格的核心。在网络交往中,人扮演了一种虚拟的角色,具有间接性、匿名性、想象性、个人性的特色,但必要的道德特征却被弱化。网络伦理道德约束较小,一些大学生公布、窥探他人隐私,散布不负责任的言论,使得网络中的道德问题日益凸现出来。
3、色情网站,资源导致网瘾大学生的性罪错。网络中存在大量的色情网站和资源;以黄色网站为基础形成的“感情游戏”是很多人乐此不疲。网上可以随心所欲地下载大量的情色影视。资源。当鼠标轻轻地点击此类网站时,处于青春期的网瘾大学生很难受住其诱惑,长此以往,在没有正确的性疏导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性罪错感,甚至播下性犯罪的种子。
4、网络沉溺造成网瘾大学生人格障碍。网络成瘾大学生多沉溺于网上自由闲谈或网上互动游戏;而忽视现实生活的存在。患上网络成瘾的大学生成绩下滑,考试不及格,旷课节次多,人际关系淡漠。由于泡在网上持续浏览聊天,造成情绪低落,生物钟紊乱,思维迟缓。出现自慰,自残的意念和行为。表现出的一系列的人格障碍。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社交以及家庭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四)网络沉溺对网瘾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消极影响。 [1] [2] 下一页
|